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年MBA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陕西MBA学院和程安东老院长,向2023级全体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欢迎!
刚才王益锋老师的叮嘱和新老同学代表的发言都讲的很好,我都赞同。开学第一天,为了使同学们顺利展开后续学习,我想先讲讲MBA的历史和这所学院创办的故事。MBA教育诞生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大学,但它的蓬勃发展是在二战之后。MBA教育植根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兴起。从1950年代起,MBA教育就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一些著名大学商学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些负有盛名的成功企业家。
中国MBA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5年3月,当时的国家经委开办第一个中外合作MBA项目在北京开班,从全国的400人中遴选39人入学,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的黄埔一期。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西安交大、南开等九所大学试办MBA教育。仅仅五年之后,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陕西MBA学院。这是在1996年,陕西国企改革艰难前行,管理人才稀缺,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同志,率先提出创办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构想。经教育部允准,西安交大、西北大学、西工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安理工大学等在陕名校积极回应,后来又有西北农林科大和延安大学相继加入,形成了陕西MBA教育的七校办学联盟。据说,当时有三个省有此动议,最后办成功的只有陕西。这是陕西当年的创新之举,智慧之举,它利用在陕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陕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企业管理人才。全院师生秉承“成就管理英才,助力地方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愿景,27年来初心不改,才有了学院今天的蓬勃发展。
今年对学院来讲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学院在今年四月通过了IACBE国际认证,成为迄今为止唯一通过该认证的中国研究生项目学校。标志着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办学模式和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利用这一契机,学院制定了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国际化一流商学院建设步伐。2023年,陕西MBA学院量、质齐升。新生录取创新的纪录,毕业论文通过率显著提升。目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论文改革试点和体现数字化转型要求的课程方案正抓紧进行。以办学条件改善为目标的基本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今年入学的同学们正逢其时,我们将努力创造更好的办学环境,助力同学们来一个“更新迭代”的成长。
在院总部今年录取的学员中,平均年龄35岁,本科以上占86%,其中有8名研究生,中高级管理人员占到48%,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这些数据表明,学院生源结构和质量在继续提升。同学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期,在人生这样重要的时刻选择继续学习,我能体会到大家的不易。我相信,同学们重回课堂不仅是为了一纸文凭,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大家更多的是带着探索学习管理新知的憧憬,带着突破工作“瓶颈”的期望,带着系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期望来的。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这个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背景下,我想,选择在职深造是一个既重要又正确的决定。
重回课堂,学习是第一位的。习总书记说过,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越广阔。下面,我想就如何学好MBA,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提三点希望和建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学好管理知识,一要珍惜时光,二要咬牙坚持。我们观察了许多学员的学习,大家入学时的愿望相近,但到毕业时,学习的成效却大相径庭,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能否做到惜时与坚持。时光是最不经用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大家工作学习要兼顾,首先要拿出“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挤劲、韧劲和钻劲,把点滴时间用在学习上。还要排除干扰,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MBA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化、深度化。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给大家安排了7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和一门8周左右的综合实践训练课。每月3天集中上课,总计约400学时,希望大家通过持续、主动、系统的学习,更透彻的洞察商业和管理的本质,找到经济和管理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给大家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不缺课。偶尔缺课也要设法补上。如果经常缺课就会导致“课程链条”的中断,系统化、深度化的学习就会大打折扣。有句话说的好,人和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学习,特别是在职学习是一件需要“咬牙坚持”的事。只有坚持才能成功,《诗经》中有句话说得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都有开始,但很少有人把一件事做到善始善终。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把MBA学习这件事做到善始善终。哲学家和诗人尼采有句诗意的格言送给大家: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同学们既然来到了这里,那就把这段日子过成值得回味,值得纪念,值得庆祝的一段美好时光。
第二,要学会“结合”,知行统一。MBA的学习是一场持续精进、追求更好的旅程,在我看来,大家想要学有所获,需要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王阳明有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MBA教育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论能够自如的运用,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复杂突出的问题。你是否学到了“真经”,关键体现在这里。学院今后培养方案的数字化提升和论文应用导向的改革都着眼于体现MBA教育的“实务”性质,着眼于提升学生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前瞻思维的能力,着眼于增强把“管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MBA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习总书记说过:“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握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结合起来,做到筹划时统揽全局,操作时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这段话道出了知行合一的妙法要义,希望大家细细体味和领悟。
第三,瞄准标杆企业,深学细悟,是MBA学习的重要任务。中国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贸易第一的大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批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企业和出类拔萃的企业家。MBA注重案例教学,许多企业成功创业的故事,成为MBA课堂最鲜活的教材。
今天,我想特别说说华为。8月29日,华为宣布Mate60 Pro手机问世,国内外网络热议持续至今。最近,荷兰阿斯麦公司总裁,对中国芯片工业的发展感到了震惊,同时对西方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芯片封锁表示忧虑。说明在美国和西方的重压之下,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今年暑期,我读了一本新书,是美国经济历史学家克里斯·米勒写的《芯片战争》。这本书对世界半导体芯片的来龙去脉讲得生动而清晰,但对芯片设计与制造的复杂性做了过分的渲染,按他的说法,中国在这一关系国运的产业上要赶上西方,还需要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书中开篇介绍全球13位与芯片有关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华为的任正非是唯一的中国大陆企业家,书中坦言,“美国真正害怕的是华为”,“美国打芯片战首先攻击的是华为”。
但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仅过去四年多,华为就取得了麒麟9000S这个纯正5G高端中国芯的成功。有人说,这不是一个芯片的突破,而是有可能意味着以华为为核心的芯片科技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华为在极限施压下挺直了脊梁。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43岁经历挫折之后创办华为,从1987年的一个初创企业,如今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提供商。华为业务遍布170多个国家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20多万员工一半以上是专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投入与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比肩。华为在美国的打压下,去年营收6423亿元,净利润下降了68%,但是华为还是拿出了1615亿元用于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8260亿。中国每年所有的研发收入加起来3万亿出头,分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三部分,企业总计2.3万亿,华为一家就有1615亿,华为每年还有30亿至50亿美元,用于探索性的基础研究。这是造就今日华为的根本所在。任正非有一句名言“我们的价值是服务全人类”。
华为,是中国企业的擎天一柱。短短36年,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是中国企业绝无仅有的奇迹。有学者评论说,华为是中国的“灯塔”企业,任正非是“商业思想家”,尤其是它独具特色的企业组织文化、制度体系、价值观、研发战略、市场开拓、自我批判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都值得同学们研究借鉴。有本关于华为的书,书名叫《华为访谈录》,推荐给大家,这是来自华为人自己的声音,数百名员工不设防讲述华为发展的历史。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华为怎么从一无所有,走到全球领先地位的曲折历程。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任正非和他独到的管理学。有评论说,这是一本研究华为及任正非的教案级著述。我恳请我们的同学们关注、研究和学习华为这个成功案例,希望老师们能总结研究华为成功的要诀,讲给同学们听。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同学们,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回到青春年少的求学时代,重新燃起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青春激情,把珍惜时光,坚持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知行合一,勇于探索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向标杆企业的学习中重塑自我。希望同学们有高远的期许:通过两年的学习,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经济与管理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自己,为未来,积聚能量,努力为我们的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我代表程安东老省长和全院的教职工们,祝老师和同学们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